從2012年11月17日第一場招聘會到現在為止,2013年年前30多場大學生招聘會全部結束,這意味著2013屆大學畢業生找工的第一波熱潮已 經過去,2012年年后3月開始進入第二波熱潮?;仡欉@一個半月的招聘會實況,記者發現,去年下半年的招聘會“冷”字當頭,少數行業冷中有熱,招聘會透露 出的人才需求,對社會重新認識“專業”有倒逼作用。
一多一少:畢業生多了,招聘企業少了
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約為700萬人,較去年增加10%,在廣東求職者接近1/10。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,廣東2009年招收的本科生和 2010年招收的大專生合計在50萬左右,加上往屆畢業生和省外到粵求職者,在廣東求職的人數將在65萬~70萬之間。
與畢業生增多形成反差的是,多個場次的招聘會都顯示,進場企業少了。首場招聘會“金融證券及國有企業專場”,出人意料地沒有四大國有銀行,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,不會比2008年發生經濟危機時更好。
接下來的,文科類專場到場企業不到100家,同比去年是300家。本科綜合類專場只有292家企業,與前年相比招聘崗位明顯減少。理工類專場只有 219家用人單位,同比前年,入場企業減少了近50家,“縮水”近20%,而崗位數量也減少了10%~15%。外語外貿、涉外法、管理類專場有160家企 業進場,雖然職位總數有所增加,但校方稱,進校園宣講的企業少了,企業質量有所下降,外企職位比前年減少了至少1/3。
一大一小:大企業縮招,中小企業唱主角
去年從10月到12月,省教育廳安排了31場招聘會,其中3場專題性網絡招聘會,28場現場招聘會。與前年同期相比,多了3場現場招聘會。尤其是12月有23場招聘會,幾乎天天都有招聘會。
跑招聘會的最大感覺是越來越沒有名企的身影,占據招聘會絕大多數攤位的都是中小企業。首場招聘會上,四大銀行集體“失蹤”,并不是沒有用人需求,主要 是四大銀行都通過網絡招聘進行,往年在招聘會上投了簡歷的同學,還得上銀行招聘網站去網申,于是,現場招聘會就變成了“形式”,去年干脆連“形式”都不要 了。
大企業的縮招,在校園宣講會就體現出來了,據報道,去年前來華工宣講的企業減少了二三十家,特別是制造行業,像三一重工就完全沒有招聘計劃,其他大企業,如南方電網、中鐵二局提供的崗位數量也有所下降。
中小企業在招聘會上唱主角。文科類專場,進場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,以制造類企業為主,制衣公司、貿易公司和咨詢公司等較為多見。理工類專場,二三線城市的中小型電子企業受到畢業生青睞。
針對大企業“放棄現場招聘會,改走校園宣講和網絡招聘”的現狀,省教育廳今年將繼續大力推進網絡招聘及誠信簡歷工作,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方便、快捷、直 接、有效的就業信息服務。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未來省內畢業生現場招聘會場次將逐漸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將簡歷電子化的網絡招聘會。
一冷一熱:熱門專業冷就業,冷門專業熱就業
今年招聘會的人才需求顯示,專業冷熱與就業冷熱形成強烈反差,熱門專業冷就業,冷門專業熱就業。以會計專業為例,在高考時,這個專業往往是招生人數最 多,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專業,但在招聘會上,真正招聘“會計”的企業和崗位簡直“鳳毛麟角”,普通院校的大量會計專業的學生,需要改行。在本科生專場招聘會 上,由于會計專業的女生太多,造成企業“重男輕女”,有的企業直接說會計系的只要男生。
而另一些看上去較冷門的專業,比如動物科學、園林、獸醫等專業人才供不應求,平均來看一個畢業生有兩個職位可以選。有些專業很多人并不熟悉,但就業卻 是異常火爆,例如華農林學院的木工專業,該專業畢業生只有80多個,珠三角的家具產業發達,這些畢業生根本無需來參加招聘會,早已被企業搶著預訂了。
近兩年的招聘會都表明,招生時的“熱門專業”,未必就是就業時的“熱門專業”。 商科、新聞等招生“熱門專業”,找工作不時“撞南墻”,而冷門、偏門專業反而成為招聘會上企業爭搶的“香餑餑”。比如中大的地質專業,由于國內的大型油 田、礦產企業以及一些油氣儲運相關單位,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畢業生,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找工作時,起碼能簽約一家較大型的國企。
一新一舊:新興行業納才大戶,傳統行業趨于保守
同樣的經濟形勢下,有的行業對大學畢業生采取“縮招”政策,而另一些行業則依然“胃口大開”,招聘計劃成百上千,其中的關鍵在于行業發展態勢有別。
在研究生專場,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,計劃招聘運輸物流、財務人員560人;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招聘計劃為408人,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 招聘計劃則達到238人。清遠的不少事業單位更是“組團”招人,一共59家事業單位提供了達125個崗位。這些單位基本都是因為拓展業務需要大量的“新鮮 血液”。
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,“十二五”規劃重點扶持的七大新興產業類企業進場數較去年增加了50%,提供的就業崗位增加了11%左右,這表明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。
行業招聘的“冷熱”也是變化著的。往年,醫藥類畢業生都不太好就業,今年這種狀況有所改觀。在醫藥類專場上,醫藥類崗位比去年猛增七成,繼續保持旺盛 的用人需求,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。相關人士分析,這是因為醫藥類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。而在醫學類專場上,今年由于醫改的實施,全國不少醫院擴建,醫生及護 士崗位需求大大提高,今年醫生護士找工都不難。
一喜一憂:喜的是就業意識強了 憂的是就業歧視還在
去年招聘會出現了不少新形式,這些都說明學校和學生的就業意識較往年增加了。在高職高專專場上,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名老師組成龐大的“陪 聘團”,指引、推薦學生找工作。而在廣東行政職業學院舉行的招聘會上,140多家公司3000多職位全部由學生“拉”來的,整個招聘會的組織實施由學生來 完成,學生自己挑選企業,自己聯系、游說企業,自己推銷學校的學生。除此之外,以微博、微信為代表的“社交式求職”也成為今年大學畢業生求職的新方式。
就業歧視仍然出現在去年的招聘會上,在師范類專場,很多中學在招聘條件中要求學歷為碩士或“211院?!北究粕?,使得非“211院校”本科生平添諸多 無奈,一位排隊兩個半小時的女生,因此委屈地落下眼淚。而在研究生專場和理工科專場,“查三代”的現象仍然發生在高校、知名大型國企、科研機構等熱門單 位,一些大型國企、外企在網申階段甚至提出本科“985”、 “211”的優先。
“重男輕女”仍然出現在不少理科專業的就業過程中。以生物為例,在找工作的過程中,很多企業提供的合適崗位都指明只要男生。